首页  >   发展资讯  >   院校动态  >   正文

复旦大学坚持“五优”并进 着力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3-07-19    点击数:

教育部简报〔2023〕第15期

复旦大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聚焦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汇聚优势资源,加强内涵建设,围绕“优培、优生、优课、优质、优师”五个方面做文章、下功夫,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着力培养造就更多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更大贡献。

立足“优培”,协同联动加强系统谋划。强化组织领导,在学校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小组,统筹规划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各项工作。由校领导牵头,定期召开专题部署会、校内外专家评议会等,研究推进基础学科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建设等。成立由“两院”院士担任顾问、相关学科知名学者等为主体的学校本科荣誉与学程项目专家组,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决策咨询。出台《复旦大学“本科荣誉项目”实施总则》等文件,推动各院系设立工作组,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通过上下联动、一体贯通,着力构建学校统一领导、二级院系广泛参与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工作格局。深化调查研究,结合学校“切问近思”大调研,召开“强基班”学生座谈会、基础学科强基计划招生培养和转段专题总结研讨会等,并走访调研兄弟高校,学习借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提升学校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注重系统设计,按照“扶优、扶需、扶特、扶新”原则,科学规划各阶段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上海科创中心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研究生教育博英行动计划”等改革,持续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注入强劲动能。完善机制保障,优化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医学等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部分哲学社会学科、数理基础学科、“冷门绝学”专业给予倾斜支持政策,厚植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沃土。

注重“优选”,聚焦拔尖科学选才鉴才。不断优化人才选拔模式,积极探索人才早发现、早培育的选才育才机制。持续完善“强基计划”本科生招生选拔方式,在高考出分前,对报考学生开展分学科校级测试,努力提升选拔的针对性有效性。建立健全周期性动态调整和转段的研究生学业考核等机制,对进入强基计划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查、科学分流,进一步畅通发展渠道。深化本科“2+X”培养体系改革,积极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谈家桢创新班”、“上海未来数学家摇篮工程——数学英才班”“卓博计划”等项目,进一步推动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有机衔接。加强基础学科后备人才培养,依托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强化“中学学术实践基地”建设,开展以系统性、周期性的学科“微课”为载体的“创新素养培育计划”,以学科体验活动、学术兴趣讲座、生涯规划指导为载体的“未来学科体验计划”,以读书行动、课题研究为载体的“步青学术见习计划”,以高开放、多学科为特点的“周末学堂——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等项目,贯通课内与课外学科培养、联通新教材改革与新课程改革实践,着力打造从高中到大学阶段的全过程教育链条,为具有相关方面发展潜力的中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成长平台。

打造“优课”,“闯优创优”创新培养模式。坚持“优秀是闯出来,人人皆可成才”理念,不断探索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新范式。创新课程设计,面向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实施以“两高一闯”(高开放、高挑战、勇闯关)为特征,以荣誉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本科荣誉项目。遵循学科特色,有效贯通科学问题与基础理论,开展小班研讨、原典阅读和特色实践等,根据实际合理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和创新度,激励学生敢于向基础学科前沿问题发起挑战。创新课程模式,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更具专业深度、广度和难度的荣誉课程,学生完成首门荣誉课程后,即可进入单设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荣誉路径”,持续闯关达到相关综合评价要求后获得“本科荣誉证书”,努力变“评优”为“闯优”,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完善“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面向真正志在学术的拔尖学生,给予在导师指导下主持课外研究项目的支持,鼓励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主动探索,提升独立开展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划实施25年来,助力8000多名本科生开展6000余个项目。把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建立跨学科学程模式,打造“数理逻辑”“西方古典学”“神经语言学”“医学人类学”等围绕前沿学科方向的跨学科交叉融合学程,打破院系和专业壁垒,努力将前沿科研资源及时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以模块化的课程为拔尖创新人才跨学科学习发展提供空间。截至2022年底,跨学科学程及相关暑期学校已累计吸引在读学生1000余人次参与。对标国际顶尖,强化相关专业研究生学位专业课、专题课及英文课程建设,不断提升课程的科学性和前沿性,以高质量课程建设促进学生高水平科研能力提升,着力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及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突出“优质”,一体贯通提升培养质量。深化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完善本研贯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全链条培养体系。健全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核心课程建设、分流调整机制等,支持基础学科优秀本科生直接攻博、优秀硕士研究生硕博连读。扩大长周期培养规模,探索“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分流设计,基于学科群特色,建立“基础学科本硕博贯通”“基础学科本科+应用型硕士”等多种形式的学位项目组合,进一步优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结构。强化协同育人,打破以院系为主体的研究生培养单一模式,科学配置资源,持续加强有组织科研,形成以“首席科学家牵头、青年研究员为骨干、博士生为主体”的协同创新团队,构建以战略需求为导向、高端科研平台为主体、高水平师资为驱动、一流研究生培养和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为目标,科技创新链与人才培养链深度交汇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立足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深入实施优秀博士生国际联合导师计划、研究生海外学术交流支持计划等,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建设。依托学校多学科优势,成立数学、生物学等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推进实施一批大科学计划,着力以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推动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提升。

建强“优师”,大师引领助力成长成才。汇聚“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校内师资力量参与拔尖人才培养,以言传身教加强对学生的精神感召、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潜力。健全本科阶段多样化导师制,根据学生兴趣和志向,为每名“强基计划”、“荣誉路径”拔尖人才配备学业导师,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如,物理学系实行全覆盖与分类配备相结合的导师制,以寝室为单位为全体学生配备导师,并为学生专门配备“拔尖计划导师”,通过“寝室导师”课题组会、全过程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助力拔尖人才立得住、走得稳、行得远。积极吸纳国内外优秀师资,探索建立联合导师制度,基础学科博士研究生在接受本校导师团队指导的同时,可根据科研需要,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担任联合导师。举办国际博士生暑期学校,聘请相关国际知名学者,聚焦学术前沿主题,讲授系统强化课程。积极组织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前沿学术报告会、师生午餐会、科研俱乐部等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为学生接触世界科学文化研究最前沿、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创造条件,在与名师大家的对话交流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投身科研热情和矢志报国理想,努力培养一批能够勇攀科学高峰、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优秀拔尖人才。

版权所有 中国计量大学  发展规划处 Copyright 2022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学源街258号

邮编:310018

浙ICP备11053665号-1